当然,年轻人除了看重颜值、追求个性,还需要获得实打实的权益。 而能吸引年轻人的权益,大多结合了“娱乐化”的特点。各银行基于对年轻客群的深刻洞察,纷纷与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多业态创新融合,真正与年轻人“玩”到一起。
来源:各银行信用卡官网及官方APP
兴业银行的“腾讯视频联名信用卡”,持卡人可免分期手续费购买1年腾讯视频VIP会员。中信银行的“网易云音乐联名信用卡”消费即可获赠3个月网易云音乐豪华会员包,消费达标即可兑换大牌耳机。这样“小而美”的娱乐类权益对于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02、针对年轻人做好持续经营与风控
●发展分期业务 ●
分期业务是信用卡业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本质是提前消费,恰与当代年轻人希望提前享受生活的需求相匹配。 此外,银行得益于更低的资金成本,分期产品整体利/费率低于线下借贷公司和线上消费金融机构,有通过制定合理低价占据市场份额的基础。
若银行要面向年轻客群拓展分期业务,提高中收,可着重优化以下两个方面:
1)简化分期
申请流程
对于在“快时代”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分期申请的高效和便捷是年轻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基本条件。比如民生银行的“全民易分期”,用户花费5分钟即可获批分期额度,在指定的合作商户内完成分期交易。
2)拓展分期场景
除已聚集大量商户与消费者的电商平台,银行还可以拓展年轻用户较多且有强烈分期需求的线上场景:如汽车、3C、租房、婚庆、娱乐等。此外,相比互联网公司,银行更能因地制宜地去发掘本地机会,若有大型商圈、超市、旅游景点等线下商户资源,应加以利用,努力合作拓展分期业务,满足年轻人线下的消费需求。
●给予个性化低利率 ●
央行近日松绑信用卡市场利率管控,这对银行转化年轻客户,进一步深耕下沉市场是一个机遇。
透支利率的松绑将直接影响现金类、分期类等需计息的业务。若针对“Z世代”群体进行个性化调低透支利率,年轻人的偿还压力将大幅降低。若搭配合理的推广方式,无疑能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信用卡消费积极性。
●优化风控手段 ●
年轻人超前消费的观念较为普遍,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18-29岁的年轻人中,有86.6%都在使用信贷产品。这对于银行而言是机会也是风险。
若年轻人长期过度透支消费,一旦遭受经济损失或其他变故,转为不良户的概率极高。 因此,银行需结合大数据持续优化系统与策略,加强贷前信审、贷中风控管理、贷后催收力度。在发卡审核时多接入外部数据源,对申请人进行全面评估;贷中持续监控持卡人交易动态,在风险出现初期就进行预警并加以干预;一旦逾期及时对持卡人进行催收或转化。
●立足于场景进行突围 ●
要在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中突围, 信用卡产品应努力构建场景与卡片相结合的生态圈,打造更符合“Z世代”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努力打破有卡与无卡、线上与线下、金融与生活的界限,向持卡人提供触手可及的服务。
从打破“有卡与无卡”这一层面来说,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信用卡的推广。数字信用卡具有线上获客成本低、申请流程简单、
下卡环节高效、可直接绑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快捷支付、无交易介质限制等功能特点,深受持卡人欢迎,也可大大节省银行的制卡成本。
基于数字信用卡,还可进一步拓展场景分期业务。银行主动与商户合作,办卡加分期一步到位,实现商户、客户和银行三方共赢。比如“全民易分期”产品,用户获得实体卡前就可在指定商户完成消费和分期。
图5:民生银行“全民易分期”
此外,为打造信用卡生态圈, 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应尽可能覆盖用户日常用卡的核心场景,为客户提供从生活需求到金融解决方案的闭环生态,提升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比如
招行的“掌上生活”、浦发的“浦大喜奔”和民生的“全民生活”已基本覆盖信用卡消费场景。
图6: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将客群进行垂直化、波普化细分,并提供自下而上的个性化产品及服务,已成为一大趋势。在细分过程中,如何针对消费主力军——“Z世代”精准布局,是我们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
来源: 银数观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