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称为“草根”银行的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年轻成员,具有小而灵活、贴近农民、融入农村等优势,与小微企业、“三农”走得更近。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十余年历程。曾被寄予厚望的村镇银行,如今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实现了“立足县域、立足支农支小”的目标?在创新探索中还能做出哪些改变?对此,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今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通知》提出支持村镇银行补充资本和深化改革,有效处置化解风险。监管部门的及时行动,透露的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困境。
村镇银行是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县域及以下地区设立、主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过14年的发展,村镇银行已成为国内机构数量最多、单体规模最小、服务客户最基层、支农支小特色最突出的“微小银行”,在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如少数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履职缺位、产品和服务能力单一、资金成本高企等,风险水平快速上升,严重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能力。
面对这些风险,曾被寄予厚望的村镇银行,是否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其现状究竟如何?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村镇银行又将走向何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