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应对内外部冲击,在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预见性不断增强。随着改革持续深入和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多主体、多渠道、重质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格局加速形成,遏制资产劣变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资产劣变风险加大 严监管加速存量风险暴露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撰文表示,预计今年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都会出现较大反弹,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7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94%。
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表示,从国际上看,经济下行经过一个时期后,经济领域风险可能加速向金融风险演变。从国内看,经济增速下行也会带来资产劣变的压力。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去杠杆、调结构,国内经济处于深度转型中,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此前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聚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压力将加速显现,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重创,资产质量加速劣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前瞻性增强,严监管要求下,我国加速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根据银保监会数据,9月末,商业银行境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为80.2%,部分银行逾期60天以上贷款也全部纳入不良。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1.73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新提取贷款损失准备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未来,金融领域严监管将持续,一部分存量不良资产还将加速暴露。
二、市场主体扩容 多地出台举措拓宽处置渠道
当前我国不良资产主要有三类来源。一是银行业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疫情影响下,一些行业和企业经营压力巨大,还款能力下降。由于金融风险的暴露存在一定的时滞,随着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的消失,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情况将会更加显现。二是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非标”类信贷业务自身便承担着更高的信用风险,加之一些机构不合理或不合规的项目运作模式和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了非银金融机构类信贷业务的不良资产。三是非金融企业不良资产,主要包括长期拖欠的货款、工程款等应收款坏账和部分不合规借贷,在疫情影响、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和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多种因素下,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可能会呈现上升态势。对于抱团发展形成“担保圈”的中小企业来说,一旦经济下行对内部某家企业造成影响,一些优质企业也会受贷款担保拖累形成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领域开放进程不断加深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愈发受到重视,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逐步扩容:2020年2月,橡树资本全资子公司Oaktree(北京)投资管理公司在北京注册;高盛集团、KKR集团、孤星基金、贝恩资本等多家知名外资机构,也已通过基金、与内资机构合作等多种渠道参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业务。3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自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以来,我国成立的第五家全国性AMC。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形成“5+N+银行系+外资系”的市场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