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列车安全上路
白日载着旅客穿越天山南北的动车组,到了晚上就驶入它的专属“4S店”——乌鲁木齐动车组运用所做“保养”。
“为保障‘五一’假期动车组安全快速运行,大家从4月29日就已进入24小时保障服务模式。”4月30日20时许,在宽敞明亮的乌鲁木齐动车组运用所,32岁的动集诊断班组工长、地勤机械师岳阳和41岁的副所长李卫江,手持带有录音、录像功能的手电筒,为停靠在D44道的一组国槐绿复兴号动车组做“体检”。
“这组复兴号共有9节车厢,一共有500多个重要点位要检查。”在每条长度为500多米的停车道上,岳阳和李卫江走走停停,“平均一晚上要走2万多步”。
2011年,岳阳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负责普速列车电气维修。“那时候火车烧锅炉,散热用电风扇,不论刮风下雨,拿着检车锤,叮叮当当露天检修机车,常常油污满身”。2019年底,岳阳的工作场所转移到了充满科技感的动车运用所。“以前,检修机车,眼观耳听,全凭经验。现在要用数据说话。”在复兴号宽敞的车头里,空调输来丝丝凉风,岳阳启动按键,运行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显示屏上各项数据一目了然。
“五一”假期,该所负责的34列动车组全部上线服务旅客出行,相比平常,工作强度增加了三分之一。“到第二天早晨8点,要保障22组动车组安全上路运行。”万家灯火中,岳阳和同事们依然在忙碌检修着。
精调小组作业忙
“往里0.2毫米……过了,往外0.1毫米。”5月1日凌晨4点多,山西西部的吕梁山间,太原南工务段吕梁线路车间的刘锦鹏带着他的7人“精调小组”,很早就来到太中银铁路,对新换的钢轨轨距进行精测精调。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动车上硬币不倒、旅客乘车舒适。”刘锦鹏说,两条钢轨间的距离即便有几毫米的细小偏差,都可能引起列车的摆动,不仅影响旅客乘车体验,还带来安全隐患。为保证线路平顺性,他们每隔60厘米就要对轨距进行一次测量,对发现的偏差进行人工精调轨距。
为让吕梁老区人民早日享受在家门口坐动车的便捷,从3月中旬起,太原南至柳林南间的线路开始全面升级改造。为按期高质量完成线路升级,每天有近1.5万名施工人员在198.6公里的铁道线上进行加固路基、更换钢轨、重铺线缆、改造站房等作业。
刘锦鹏的小组负责吕梁站区上下行线路160多公里钢轨的轨距精测精调工作,小组组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人们常说调音师对琴弦的控制必须非常精准,其实我们一点也不差。”刘锦鹏说,“我们现在只想把钢轨调整到位,让火车运行时声音更动听。”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