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时我们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的可以看到处决犯人的时候,宣判者的说辞基本上是一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而且犯人被押赴刑场的时候,如果时间还没有到“午时三刻”的话,监斩官肃然危坐,等待“吉时”到来,多一分或少一秒都不可以。
“午时三刻”接近正午12点,此时太阳当空,也是一天当中阳面最多的时候,空气、大地、等被阳光普照,进而使得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古代人眼中,此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古代人认为杀人会产生“阴气”,被杀之人无论是否有冤情,他们都会阴魂不散的缠绕着有关人员,比如判决的官吏,执法的刽子手,监斩的刑官等,所以一定要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来行刑,这样的便可以压制“鬼魂”不出来作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此时“阳气”最盛,所以在影视剧和小说中才统一“午时三刻”行刑。
实际上“午时三刻”行刑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在“午时三刻”的人最为“缺乏生机”,这个时候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尤其是夏季的时候,所以此时斩杀罪犯,罪犯在砍下头颅的一瞬间,可能痛苦会比其他时间要少一点点。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古代的人文主义,选择“午时三刻”来斩首犯人,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恩赐和体谅,更能反应古代严酷刑罚下的人道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