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是世界是非常古老的文字之一,流传使用至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汉字大多数都属于象形字,从表形、表意到形声,由此而构建出庞大的汉字体系。?
也正是有了这些汉字,我们才能了解到古代发生的历史,可以说每个汉字的出现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每个汉字的创造也都有着颇深的喻意,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来,都经得起推敲和品味,这也是博大精深的汉字至今仍被多个国家使用和借鉴的原因。?
?
每每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会让国人不由自主的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源自于汉字的记载。然而,商朝造了一个字,中国用了数千年,百年前却被英国禁止中国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一、英国对中国垂涎已久?
古代的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大国,即使在“弱宋”时期,全国的GDP在世界上也走在前端,到了明朝时期,中国已经成为泱泱大国,万国来朝的景象让中国在世界上闻名于耳,即使远在大西洋另一侧的英国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心。?
早在1600年,英国的一批商人在印度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和东方的国家做丝绸、瓷器、宝石等商品交易,而中国则是东方的大国,当时的英国女王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印度与中国进行交易,几次派船到中国想打开国门,但都不顺利。?
即使是英王詹姆士一世致中国皇帝的书信,也没人呈到皇帝的御案前,毕竟英国人当时的中国来讲属于“洋夷”,谁也不敢做这通敌卖国的事情,直到1637年,也就是崇祯十年,英国商船来到了中国广州,但是这次的接触并不愉快,而是兵戎相见。?
?
船长约翰·威德尔擅自带船闯到虎门,地方官告诉他等待六天再给答复,而威德尔则认为六台的时间足够中国修建炮台对付他们,所以直接炮轰虎门,抢劫了虎门的数门大炮,并派被俘的中国渔民去广州送信,要求通商。?
显然英国的手段过于强势和粗鲁,并没有达成愉快的协议合作,双方撕破脸皮大战了一场,最后在葡萄牙人的调停下谈和,两广总督张镜心放了英国人,但发表声明:“红夷今日误入,姑从宽政,日后不许再来。”?
总之第一次的往来就没留下什么好印象,并且“红夷”二字看出了当时朝廷对英国的轻视,让英国人感觉烙上了耻辱的烙印,但英国人从没放弃中国这块肥肉的追求,既然不能和平往来,那就只能强行闯入了。?
接下来中国改朝换代,康熙年间曾下旨开放了四个通商口岸,除了广州,另有厦门、宁波、云台山,并设四海关收税,外国商人需要向负责开舱、验货、丈量、贴写、放关、押船等各色海关关员交纳各种辛苦费,费用空间存在很大的弹性,让英商叫苦不迭。?
但毕竟中国能够给他们带去更加丰厚的利润,所以英国一边讨价还价,一边派人打入中国内陆,想借机不断发展自已的营销地盘。可以说,英国人的盘算打得很响,到清末时中国提供的口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对于中国这块垂涎已久的肥肉终于下口了。?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鸦片贸易的手段,之后林则徐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一仗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恐惧之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割让,同时赔付大量的银两给英国人,并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英国人完全行使自主权,等等。大概是英国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看到了清廷的无能,接下来他们胃口大开,又签订了另一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英国人的目的就是想给自已带来最惠国的待遇,这个条约中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长达56款之多,而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第五十一款的内容为“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这个“夷”字是商朝时造的字,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却在此项不平等条约中被提出禁止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英国人眼中的“夷”字?
原来在英国人的眼里,“夷”字是一个贬义词,并带有讥讽的含义。在英语里“夷”字被译为barbarian,而这个词我们可以查到,是“野蛮人、没有文化的人、粗野的人”,在英国通常用来形容古代欧洲原始部落人。?
而在第一次英国与中国接触时,明朝就已经用“红夷”来代表英国人的称谓。因为英国人长着大红胡子,与汉人相比,他们的长相非常的“出众”,在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下,国人才是根红苗正的传统民族,对于外来者通常都称谓“蛮夷”。?
因此,英国人就有了“红夷”的说法。而在之后英国与中国打交道时,经常被称之为“夷”,中国是凭借自身的优越感,也是有这样的实力才给英国人这样的称谓,但在英国人的眼中“夷”字是非常刺目的贬低。?
?
而且英国人中大有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指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如禽兽然”,在这里就已经说明“夷”字是对对英国的蔑称,所以在《天津条约》中英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条款。?
之前英国人来到之中没有底气,路远则鞭长莫及,后来经过温水煮青蛙的政策逐渐渗入中国,又逢清廷腐败无能,因此成为了英国人口中的美味“鱼肉”。但事实上“夷”字真的是贬义词吗??
三、中国古代的“夷”字?
“夷”字从它的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个象形文字,是由“弓”和“大”字组成,从字面所表达的意思来分析,是精于骑射的意思,在殷商时期,经常以“东夷”来称呼东部的民族,可以说这是特意为东部民族的人造的字,代表着擅于骑射,可以说含有一定的民族特点的字。?
因此,在古代中国有“东夷、南蛮、西狄、北戎”之说,可以说,除了中原之外的民族与土地都被标注上了特殊的“代号”,在这里只是对种族上的一个区分。当然,也不排除中原地区的人对自已标榜优越性的成分在里面。?
?
而在对商朝文字的科考中也发现“夷”字与“人”字都是一种阶层的代称,确实含有一定的贬义成分在里面。商朝对于阶层划分得较为详细,这也是特殊朝代特殊统治的衍生字。?
之后,随着朝代的发展“夷”字也被附加上了更多的含义在里面, 比如“化险为夷”这里面的“夷”字当作平坦或者平安来讲,而在“夷灭”当中又视作动词杀掉的意思。所以,单纯这个“夷”字代表的含义很多,至于怎样理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小结?
回顾历史,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但没想到的是一个汉字能够让外国人写在不平等的条约里而被禁用,这对于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如今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我的地盘我做主”,更不会存在被禁用的汉字一说,那些过去的历史会成为激励我们上进的动力,我们会继续用汉字去书写我们现在与将来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