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原始部落时期至今,从物物交换(如贝壳)到金属货币(如铜钱)、纸币(如人民币)再到电子货币,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货币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交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
然而近年来,随着纸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第三方支付频频爆出安全危机,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安全存储、区块链技术不断演进,全球范围内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2009年,不受国家银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随后,以其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虚拟数字货币应运而生。
但是虚拟货币存在币值波动大、监管困难、安全性无保障等问题,不能大范围进行流通,作用更趋向于投资而非支付。
2019年6月,Facebook主导的加密货币Libra横空出世,并宣称要建立一套简单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的概念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各国央行纷纷加速布局研发中心化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
中国版数字货币项目,即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中的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
2020年我国数字人民币首次在深圳罗湖、苏州等地进行区域性的试点工作,此次试点是数字人民币从内部封闭测试向面向公众进行相对开放测试的关键节点。
除软件之外,目前数字人民币钱包还呈现多种“硬件”形态。所谓“硬件钱包”,是指将数字资产私钥单独储存在一个芯片中,与互联网隔离,即插即用。可以表现为移动终端、可视卡,甚至是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态。
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一位医生使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提供的技术,率先借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实现点餐、消费、支付一站式体验。
本次试点是第一次实现脱离手机的硬钱包支付模式,这为运用智能终端困难的人群使用数字人民币,实现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
未来是数字时代,一切事物都将被数字化,数字人民币必将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机遇,促进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