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蜀汉的名将,大概"五虎上将"最有牌面。蜀汉四十二年的名臣良将中,只有十二个人获得谥号,"五虎上将"全部获谥。"五虎上将"的谥号各不相同,而且还有不少的争议。尤其以关羽、赵云二人的争议最大。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五虎上将"的谥号,作为盖棺定论,是否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
追谥"五虎上将""五虎上将"虽然跻身于蜀汉获谥的十二人行列中,但是被追谥的时间非常晚,几乎可以说是最后一波。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只有法正一个人获得谥号;后来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等重要人物去世时自然获得谥号。"五虎上将"被追谥的时间,还是在蜀汉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和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分两批进行。 ![]()
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蜀汉后期,蜀汉后期的矛盾是很尖锐的。按《汉晋春秋》的记载,东吴使者薛珝对蜀汉的评价是"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政治昏暗、民生凋敝。虽然薛珝的话不能确定有多少夸张程度,但是蜀汉后期与诸葛亮执政时期相比确实有很严重的问题。根据蜀汉旧例,获得谥号是一种殊荣。蜀汉在这个时候追谥"五虎上将",显然有树立榜样、安抚人心的追求。 ![]()
在景耀三年,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五人被追谥,庞统不在本文主要的讨论范围。其中关羽的谥号为壮缪侯;张飞的谥号为桓侯;马超的谥号为威侯;黄忠的谥号为刚侯。而后在景耀四年,在议者的劝谏下,;刘禅追封赵云为顺平侯。至此"五虎上将"都获得谥号,"时论以为荣。" ![]()
详解"五虎上将"的谥号"五虎上将"各自的谥号分别为壮缪侯、桓侯、威侯、刚侯、顺平侯,这些谥号都代表怎样的含义,是否贴切"五虎上将"的表现,又有怎样的争议呢? 一美一恶的壮缪侯 首先关羽的壮缪侯就有很大的争议,就如同他本人一样。现在网络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说壮缪侯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恶谥——"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这个说法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关羽的谥号——壮缪,应该是一美一恶的组合。 ![]()
《逸周书·谥法解》是一个了解谥号含义的重要史料,很可惜在《谥法解》中并没有"壮"这个字。其中记载"武而不遂曰庄",而不是"壮"。那么这个"壮"字作何解释呢?我们不妨看看三国时期同样被追谥为壮侯的人物:曹休、张郃、徐晃、文聘、许褚、庞德、桓嘉、州泰等人,并不完全符合"武而不遂"(曹休、张郃、庞德、桓嘉四个人倒是有些符合)。 ![]()
除了史料不多的桓嘉,这些被谥为壮侯的人物大多是骁果壮烈的武将。由此可推,关羽的壮侯也是大概的意思,也符合关羽的行迹。"壮"算是一个美谥或者平谥,而"缪"字就是一个恶谥了。《谥法解》中记载"名与实爽曰缪。" ![]()
关羽可以说是蜀汉威望最高的名将,在刘备在世时期算是武人当中的第一人,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甚至让曹操产生迁都于河北的念头。但是"襄樊之战"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还丢掉了对刘备集团至关重要的南郡,导致《隆中对》彻底破产。所以关羽的谥号中有"缪"这个字。 张飞、马超、黄忠三人的谥号 ![]()
张飞、马超、黄忠三人的谥号其实都差不多,也没有太大的争议。张飞为桓侯,《谥法解》中记载"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张飞当然没有"克敬勤民"的贡献,所以张飞得到"桓"字的原因只能是辟土、服远。张飞在"益州之战"中攻克江州、收服巴西,起到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符合桓侯的谥号。 ![]()
马超为威侯,"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骁勇果毅的特性。马超"归服"曹操的时候,或者与曹操发生战争的时候,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评价。而自从投降刘备之后,马超的表现并不算特别好,甚至有些归于平庸,除了用自己的威名逼迫刘璋投降以外。不过马超在蜀汉的地位毕竟比较高,而且威名在外,追谥为威侯也没有问题。 ![]()
黄忠为刚侯,"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对于黄忠来说无疑是以前者为准。历史上的黄忠本就是个冲阵斩将的斗将,以勇猛著称,在"汉中之战"中更是斩杀曹操集团的主将夏侯渊。至少在"汉中之战"中,黄忠的表现极为惊艳,要超过张飞和马超。所以黄忠被追谥为刚侯,最名副其实也没有争议。 尴尬的顺平侯 赵云是"五虎上将"中第二批追谥的,只有一个人,本来就很尴尬,而他的谥号——顺平侯则更加尴尬。按照《云别传》中的说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其实这也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谥法解》中则记载"慈和便服曰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
平心而论,顺平侯这个谥号还是颇符合赵云的表现的。赵云的表现不独在野战之功上,比如在"益州之战"之后,赵云反对刘备集团中瓜分成都内外田舍的建议;在"夷陵之战"之前,赵云劝阻刘备伐吴,在政治和战略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所以被后人形容"有古大臣之风"。不过赵云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得到顺平的谥号,还是有些尴尬,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 ![]()
小结总而言之,"五虎上将"各自的谥号虽然不同,但是大都很贴切他们的行迹,作为盖棺定论是比较准确的。像关羽、赵云的谥号的争议,大多也来自他们本身存在的争议,关羽褒贬不一,赵云在"五虎上将"当中最为平庸,谥号只是争议中的一个"佐料"。 不过不管争议多么大,蜀汉后期追谥"五虎上将"等人,有安抚、凝聚人心的作用;《三国志》对此的评价也是时以为荣。所以获得谥号至少在蜀汉中算是一种殊荣,哪怕是关羽的壮缪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