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中央文明办发文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消息,为小摊贩带去了福音,也传递了加快恢复城市经济秩序的信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生就业问题不少。因此,成都等地纷纷放开占道经营,搞活“地摊经济”。这一政策利好,既彰显疫情期间的务实作风,也是城市管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体现。
但是,允许占道经营,却不能一律“开绿灯”。必须像上述美食街那样,在城市管理与民生保障之间,找到其中的平衡。在不影响交通和消防的背街小巷设立“临时夜市”,是学校美食街兼顾安全与就业的平衡,而时下流行的“地摊经济”,要达到类似的平衡,就必须做到该管的必须要管。既做到“地摊经济”有去处、好管理、有活力、保民生,还要做到保障人车通行、维护安全卫生、引导守法经营。这背后,需要监管部门的审慎执法,也需要城市管理者的积极作为、主动担当。
让“地摊经济”“夜间经济”为市民带来新消费、为经济带来新动力、为就业带来新机遇,就必须及时明确规则“边界”。不反对占道经营,搞活“马路经济”,并不是拒绝城市管理与行政履职,更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在保障城市消防安全、交通秩序、卫生环境的前提下,引导市民群众在规则框架内经营活动。既要管到关键,更要放出生机。如此,才能切实把政策利好送到市民群众手上,才能真正让“地摊经济”行稳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