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掌支付”欲来临?隐私安全问题或成最大争议
后疫情时代,当刷脸支付因口罩而迟迟难以全面商业化铺开,刷掌支付却已悄悄酝酿起来。近日,有消息称,微信支付正在内测“刷掌支付”的功能。对此,微信团队回应称,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目前也无应用计划。追溯腾讯的“刷掌”研究史可发现,2020年12月,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曾申请公布“身份识别方法、掌纹关键点检测模型训练方法和装置”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12132099A。
该专利摘要显示,该申请中的掌纹关键点检测模型可以部署于云服务器中,云服务器提供人工智能云服务,采用该方法能够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度。同时,该身份识别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支付领域。
“刷掌”风气国内国际机构加速布局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用户对于“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限额需求较2019年大幅度提升,对于生物识别技术认可度也逐步提升。不过大部分用户主要了解的生物识别技术为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对包括掌纹识别在内的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却了解甚少。
图1 掌纹识别的四大优势
制图| 卢秉辉
在生物识别技术中,掌纹识别具有诸多优势(图1),长期以来也被众多国际国内企业研究拓展。
国际方面,2019年,亚马逊在就已申请非接触式扫描系统的专利,通过扫描掌纹来进行用户信息比对验证,而后再链接至顾客的信用卡或借记卡,挥挥手仅仅花费短短0.3秒就能完成所有交易。国际知名企业RedrockBiometrics研发的首个掌纹识别技术在运用时只需要手掌与手机、电脑、ATM机等终端设备在距离镜头15厘米以内捕捉掌纹信息就可以完成识别。
放眼国内,早在2015年,广东智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曾发布公告称,由其承担编制的公安部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安防手掌静脉识别应用设备技术要求》项目已正式获批立项,旗下手掌静脉识别产品“刷掌通”也曾与部分支付机构展开合作对接。
同年,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就尝试过“刷掌支付”,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用户在使用时,需要选择“掌静脉”并输入手机号,一秒钟扫描出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
对于生物识别支付方向的改变,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随着支付介质的变化,对支付巨头来讲,生物识别支付将是5G时代到来后的一个巨大流量风口,其能够通过机具达到覆盖商户、用户的多方利好。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巨头也需要提前布局,并且做好抢占先机的准备”。
隐私安全问题争议监管保护趋于完善
微信试水“刷掌支付”消息一经发出,就登上了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就其隐私安全性提出了争议。眼下用户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加强,根据《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用户对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接受度中,有82.6%的用户群体表示可以接受,这一占比较上一年度下降1.8%(图2),而个人隐私泄漏和安全隐患成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
图2 2019、2020年用户对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
制图| 卢秉辉
针对“刷掌支付”背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王蓬博表示,“安全性上应该没有大的问题,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安全等级上实际要比现有密码高。但需要关注的是,刷手支付如何解决个人隐私保护以及可能发生的数据泄露问题。”
近年来,用户信息、数据等隐私信息泄露事件频发,比如,2020年3月发生了5.38亿微博用户绑定手机号数据在暗网被兜售案件,2018年8月发生了汉庭、全季酒店旗下2.4亿条开房信息在暗网打包出售案件……类似的案件比比皆是。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在法律法规层面,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在行业监管层面,要求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全方面“断直连”。显然,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形成严格的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亦将实施,随着法律体系的全面搭建,我国数据安全的基本底线亦将被牢牢守住。
来源: 《金卡生活》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