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通铁路“离”场,沪苏通铁路“落地”
一、沪通铁路本世纪初上海主要依靠东西向的沪宁与往南的沪杭这两条高铁向内地进行辐射,上海欲再打造一条对外新通道,以增强上海通过铁路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交通中心。在已有向西向南的高铁布局前提下,提高上海对江北的辐射成为首要选择,而江苏也需要提高铁路过江能力,完善铁路路网布局,以便完成江苏发展要继续保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于是沪通铁路规划出台,并于2008年,十一五期间被立项。
当时规划的沪通铁路起自南通,向海门方向于苏通大桥下游8公里处,以桥梁方式过江,过江后经常熟边缘地带进入太仓,经太仓终于上海嘉定。
二、沪苏通铁路
从长江上游的江阴往苏通大桥方向江面异常繁忙,具统计每天江面通行的船舶有3万艘之多,这就要求长江江面保持足够的宽度,以维持长江航道的安全。
本世纪初,江苏规划了起自无锡向北延伸至南通的锡通高速公路,其中无锡至规划中的张家港跨长江大桥处分两段,先后于2006年与2010通车,长江大桥工程尚未开工建设。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为充分利用过江资源,同时保证铁路与长江航道安全,专家们经过大量论证后,最终于2010年2月决定,将沪通铁路过江通道与锡通高速过江通道合并,形成综合性过江通道。也就是沪通铁路由原苏通大桥下游8公里处过江,调整到苏通大桥上游40公里处的南通捕渔港处附近,跨越长江后至张家港市。
调整后的沪通铁路起自赵甸,经南通西站后,跨长江至张家港,经常熟,太仓进入上海,名称由沪通铁路更名为沪苏通铁路。
三、沪通铁路局部调整带来的积极意义
沪通铁路局部调整后的沪苏通总体意义并无变化,比如增强上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密切苏北,苏中与苏南及上海交流,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铁路过江能力…等等。但局部调整带来了更为积极的意义:
1.局部调整后的沪通铁路由只经过常熟边缘地区进太仓,改为经张家港,常熟进太仓,一举改变了三座全国百强县前十的经济强县地无寸铁的迥境。由于轨道交通可以快速将人力资源与货物资源更好地在城市间进行传递,以往产业资本在江苏投资,并需与上海进行更好地联动时,基本首选昆山与苏州市区,两者与上海有多条轨道进行连通,这也是同为苏州下辖县,昆山发展大幅度领先于张家港,常熟与太仓的原因之一。有了沪苏通后,三家与南通均实质性地进入环沪经济圈,进入上海辐射范围,亦进入产业资本可投资范畴,经济发展进入新起点。
2.沪通铁路局部调整,使平潮迎来铁路,也迎来高铁站与未来的高铁枢纽,更将迎来一座南临长江,东沿九圩港,面积超过9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使南通城市框架得以向西延伸,为未来整合如皋打下基实基础,加上海门设区,城市扩张东西齐头并进,南通城市发展更为均衡与合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