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荒通神 发表于 2021-2-5 08:26

首先崛起的魏国,为何后来逐渐衰落呢,人才流失是其致命短板

大家知道,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是我国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姓是姬姓、魏氏。 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共历179年。


魏国的首位国王魏文侯,任用 李悝、 吴起、 乐羊、 西门豹、 子夏、 翟璜、 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 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孙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但是,魏国后来却由盛转衰,究其原因,与大量的人才走失关系很大。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魏国给楚国送去了吴起,给齐国送去了孙膑,给燕国送去了乐毅。到秦国就更大方了——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四任丞相(大良造)都来自魏国。 为什么有如此状况呢?


原因之一,首先是国君不识人才。如范雎出生贫寒,具有雄才大略。但是却被魏国丞相魏齐及须贾诬蔑反魏投齐(魏王当时要么不知,要么就是默认),并将他肋骨打折、牙齿打掉,几乎快被打死。受此大辱的范雎只能装死,然后化名张禄,在好友郑安平、秦国使臣王稽的秘密安排下逃出魏国,奔赴秦国。 范雎受到秦昭王的重视,不仅提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著名战略方针“远交近攻”,还当上了秦国的丞相。


原因之二,国王是认为人才济济,听信下属谗言,错失良才。如孙膑与庞涓,两人曾经义结金兰,共同拜“纵横家的先师、兵家的师祖”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涓先到魏国,受到魏王重用,并为魏国攻打齐国出了力建了功。 庞涓为了不让后来到魏国的孙膑超过自己,就模仿孙膑笔迹书写假信,在魏王面前诬告孙膑谋反,魏王却不辩是非,听信了庞涓的谗言,结果可怜的孙膑被魏王判死罪。
后来还是齐国使臣巧妙地用运茶车携带孙膑逃出了魏国。孙膑从此投奔齐国而去。 孙膑到达齐国后,很受齐王及大臣们的重视。他“围魏救赵”成功解救赵国之危、击败由庞涓领军的魏国,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后再次助齐国太子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将庞涓及其魏国彻底打败。也让魏国从此走向没落之路。?

?
最后一个原因是:魏国初期强盛后滋长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像秦国那样统一天下的大志向。这让它看到与识别胸怀大志的伟才,因而错失了很多经天纬地的人才。结果此消彼长,让其他国家(如秦国)获得真才实学之才,反过来制约与削弱魏国。 总之,我国战国时期首先崛起的魏国,后来人才不断流失,让其逐渐衰落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与教训值得人们深思与借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先崛起的魏国,为何后来逐渐衰落呢,人才流失是其致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