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净息差稳中或有升,净利润将触底反弹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让不少企业陷入危机。在疫情的压力下,银行肩负起让利实体经济的使命,通过展期、无还本续贷、减费让利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2月31日发布消息,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但与此同时,受净息差收窄和拨备计提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内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逆周期监管回归常态,国内商业银行这一年的表现整体可期。
利率下行空间不大 净利润有望触底反弹
2020年,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于银行业亦是如此。去年,国内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出现近十年来首度大幅度下滑。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下降8.3%,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4%。近日,标普全球评级机构预测,2021年银行盈利能力仍将低迷,预计到2023年甚至更久才能恢复到疫情以前水平。
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认为,我国银行业已经渡过最糟糕时刻,2021年银行业净利润将触底反弹,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
今年,商业银行营业收入预计将稳定增加,其中,资产端上行幅度将大于负责端,息差将企稳或微幅回升。
2021年伴随新冠疫苗推出、推广,全球经济可能逐渐摆脱疫情的影响,走向更全面复苏。中国经济也将在2021年实现强劲复苏,逆周期监管将回归常态。
因此而言,预计2021年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整体不大。去年上半年,央行多次通过LPR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并要求各银行业机构不得签订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使得以LPR为基准的贷款定价机制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
但自从今年4月1年,1年期LPR下降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降至4.65%后,此两项报价利率均连续8个月保持不变。
11月6日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央行刘国强对政策的表述转为“松紧适度”。随着经济持续修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总体稳健、慎用总量宽松、强调精准导向基调,较2020年边际上略有收紧。
在负债端,2020 年 3 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存款类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的有关规定,整改靠档计息类的存款产品。同时,监管部门加强了高息结构性存款的整治,2019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去年商业银行从二季度开始纷纷加大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力度,力求在过渡期结束前达标。这些因素有效改善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但4月以来同业存单价格持续上行,由于存单成本率的滞后影响,预计这部分将在今年逐步体现。
在非息收入方面,2021年商业银行将恢复温和增长态势。去年前三季度,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费让利1873亿元,预计银行业去年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支付结算等手续费收入也将实现增长。P2P网贷机构清零,叠加消费修复,预计信用卡相关手续费收入增速将小幅上升。
从去年年初开始,金融监管部门迅速出台多项“硬核”措施,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需求。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保证实体企业平稳运行。6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金融系统让利目标,提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随着实体经济逐渐回暖,商业银行发展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此外,2021年,商业银行拨备计提对利润侵蚀程度将有所下降。面对经济下行及疫情影响,为增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安排拨备、资本等经营要素,要求银行及时填补拨备缺口,全面覆盖风险损失,并把有限的利润更多用于资本补充。2021年,商业银行拨备计提力度和节奏有望回归常态。
同时,2020年,疫情给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按下了“加速器”。今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人工成本、渠道成本、运营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净利润的触底反弹。
规模增速放缓 风险防控压力继续加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