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等到70岁高龄才造反,他到底在害怕什么?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政权。到了那年,司马懿才70岁。古时候,七十岁属于罕见的高龄。人到70岁时,为什么司马懿选择在他生命中的暮年去造反呢?究竟是实力不够,还是有点害怕?那么,就从司马懿的生平开始吧。司马懿出生于河内温县,他的家族为东汉名流、仕宦世家。兄弟共八人,名曰“司马八达”,与颍川荀氏的“荀氏八龙”合称。经荀彧推荐,司马懿进入曹操的视野。因此,曹操亲自写信给司马懿,任命司马懿为自己的宰相。但司马懿以病为名,执意不从。司马懿这个小把戏,自然瞒不住曹操的老奸巨猾。由于受到曹操的逼迫,司马懿“被迫”出仕,被任命为司空。司马懿之所以不肯出仕,是因为他在《资治通鉴》中预见到了曹操的忌讳。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荒谬的。说到底,当时司马懿一任不任,二任不任,三任不展才才,曹操根本就不忌惮他。司马懿之所以不出来当官,只是当时士人的常规做法,只为立“恶名”人设而已。
关于史书上所谓“鹰顾狼视”,曹操梦见“三马吃槽”的记载,不过是后人杜撰,以证明司马氏乃天命之人罢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不是很显山露水,他兢兢业业,从来不出差错。而且在这一时期,司马懿还首次显露出他的谋士阴谋。公元215年,司马懿跟随曹操平定了汉中的张鲁。接着,司马懿立即向曹操进言,要他直接挥师南下,攻占益州,驱逐刚刚攻占成都的刘备。但是曹操没有采纳这个正确的建议,
第二次是在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曹操被迫迁都襄樊。又有司马懿为曹操出谋划策,让他与东吴孙权联合,偷袭关羽的后路,包围自然会解除。此后,曹操果然修好了书信,和孙权结了婚。于是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荆州,杀关羽。在曹操手下,司马懿经得起考验,赢得了曹操信任。因此,曹操任命司马懿为太子,封曹丕为侍中、尚书右仆射,与陈群等并称“四友”。到了曹操时代,司马懿没有立过军功,却被曹操压制。这时开始反抗,无异于自杀。
曹操死后,曹丕立即任命司马懿为尚书。而此时,司马懿并没有像后来一样,控制着千军万马,而是主要负责后勤。曹丕带兵出征,司马懿便在许昌坐镇。这就是曹丕时代的司马懿,相当于刘备时代的诸葛亮。就像两个对手的行动轨迹一样,非常相似。这一时期的军队,仍然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曹仁、曹洪、曹休等人手中。功成名就如张辽尚且不能独立领兵,更何况司马懿没有立下过什么战功?没了兵权,司马懿怎么会造反呢?
公元前226年,39岁的曹丕去世,儿子曹叡继位。曹丕虽年事已高,但才华横溢,大谋士刘晔曾评价他为“秦始皇、汉武帝的摇篮”。到了曹叡时期,司马懿终于可以掌管军权,独立领兵。曹叡在位一年,司马懿第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派往江东防东吴,并击败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斩首千余人。随后的孟达之乱中,司马懿又奇迹般的“八日突击1200里”,顺利抵达上庸,斩杀孟达。打败了诸葛亮策划对孟达的进攻,占领上庸。
杀掉孟达之后,司马懿逐渐得到曹叡的信任。而且随着曹休、曹真相继去世,原本掌管兵权的曹氏、夏侯氏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这样,曹叡就反了之前的惯例,派司马懿去关中防御诸葛亮,假节钺,做“西北方面军”的统帅。到了曹操、曹丕时代,让外姓人担任方面帅,真是难以想象。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采用“龟缩”的策略,成了逼退汉军的主将,而诸葛亮也病逝于五丈原。尽管司马懿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确实没有让诸葛亮占上风。司马懿凭着这份功劳,一步步升迁,终于升为三公,出任太尉。而且司马懿还继续驻守长安,监视蜀汉的动向。但在这期间,司马懿却在暗中培育自己的力量。蜀国名将钟会、邓艾都被司马懿灭掉了。
公元前238年,辽东公孙渊发动反叛,司马懿被杀,率数万大军南下辽东。那个时候,辽东遥远寒冷,后勤压力很大,况且公孙氏军阀在地方上经营已久,谁也不敢说肯定会干掉公孙渊。但此时的司马懿,其军权已趋化境,他只用180天,就攻陷辽东都城襄平,杀死了公孙渊,成功拔去毒瘤。同时,自称“老者”的司马懿还在襄平大开杀戒,屠杀数千人,还强迫剩下的人迁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