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卡首页 人次在我爱卡申请信用卡 人次申请贷款 255家 银行和金融机构授权合作
社区 生活娱乐 晒啥都行 江苏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查看: 1386|回复: 0

江苏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复制链接]

黑金卡

五百万大奖候选人

Rank: 25

经验值
150010
主题
12469
帖子
59356
信用币
619527
注册时间
2019-10-14

夏至勋章卡神Ⅲ级卡神I级申卡大神卡神Ⅱ级小暑勋章APP先锋勋章雨水勋章元宵节勋章春节勋章除夕勋章双十一勋章(兑换)元旦勋章感恩节勋章(兑换)冬至勋章(兑换)小寒勋章(兑换)大寒勋章(兑换)霜降勋章(兑换)我爱卡十周年勋章(兑换)大雪勋章小雪勋章立冬勋章万圣节勋章APP先锋(兑换)重阳节勋章寒露勋章520勋章(兑换)2018新年勋章(兑换)国庆节勋章中秋节勋章薅羊毛专业户秋分勋章处暑勋章(兑换)白露勋章七夕节勋章立秋勋章建军节勋章三伏天勋章大暑勋章2023勋章卡塔尔世界杯财运勋章话题新秀晒卡狂魔社区人气奖非凡成就奖不知所云写手组清明节勋章社区推荐官海购U卡周卡2022勋章2021勋章感恩节勋章国庆70周年申卡有礼建党100周年钻石白金父亲节勋章端午节勋章51限量勋章五仁月饼勋章水军勋章无痕水王回帖大神长期支持奖我爱卡八周年百贴达人千贴达人万贴达人黄金原创写手勋章金点子勋章活动积极分子M活动积极分子F优秀会员活跃会员积极分子卡友百科论坛老司机论坛元老论坛智者潜水大鱼app特别贡献勋章互动狂人话题之王火眼金睛刷我的卡新年祝福元宵节勋章情人节勋章圣诞节财神守望玉兔守护勋章奥运勋章PARTY之星千里共婵娟51劳动节世界杯勋章砸蛋活动勋章权益置换荣誉勋章玩卡大牛签到之星羊毛专家羊毛小分队1羊毛小分队2羊毛小分队3我爱卡铁粉宣传大使每日一话上岸正能量才高八斗爱卡尖子生财源滚滚羊毛小分队4博学多才抖音勋章女神勋章

展开全部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3 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到江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鱼米之乡、太湖、苏州园林、大运河、吴语、江南丝竹、淮扬菜、秦淮河、昆曲、阳澄湖大闸蟹、明孝陵、鼋头渚……要说中国最典型的江南水乡,那么非江苏莫属。无论是比历史悠久,还是比当下经济,江苏都当仁不让。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江苏先后属于吴国(春秋)、扬州/徐州、吴国(三国)、江南东道/淮南道、吴国/吴越国(五代)、江南东路/淮南东路、江浙行省、南直隶、江南省。清朝中期,江苏才脱离江南省成立江苏省。“江苏”省名,是从江宁(南京)、苏州两府名称中各取一字而成。


江苏历来被划分为三大地理板块:长江以南是江南,长江、淮河之间是江淮,淮河以北是淮北。在明朝之前,淮北和江南从未归属于同一个“省级”行政实体,所以苏南和苏北的习俗、饮食、方言存在天壤之别,反而苏南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很接近。


下面进入本文的主题:江苏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一、谁是最早的“江苏人”?
在夏商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尚未开发,仍是一片蛮荒之地。江苏仅北部的徐州一带,处于华夏文明圈的外围。从商朝末年开始,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开始进入江苏这片土地。江苏最初的开化,和“太伯奔吴”有关。
据《史记》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简而言之:商朝末年,周部落的首领叫古公亶父,他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太伯得知父亲要让季历继承王位,于是带着家人和随从,逃到蛮荒之地的无锡、苏州一带,断发文身表示让贤。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太伯是文王的伯父。太伯到南方后成为当地领袖,建立了勾吴,吴太伯成为吴国的开国始祖。
吴太伯率领从渭水一带(今属陕西)迁来的华夏人,与太湖一带的“荆蛮人”,共同构成了最早的“江苏人”,他们说的语言也成为吴语最早的源头。到春秋中后期,在阖闾、夫差担任吴王时,吴国进入鼎盛时期。吴王阖闾入选“春秋五霸”,吴国成为春秋时期国力最强的诸侯国之一。
进入战国后,吴国先是被越国吞并,越国又被楚国兼并,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秦始皇统一中国,江苏分属于会稽郡、东海郡、泗水郡。西汉时,江苏分属于会稽、丹阳、临淮等六郡。东汉时,江苏的长江以南属于扬州,以北属于徐州。


孙吴奠基者孙策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孙策带领一支五六千人的劲旅,迅速击败扬州刺史占领江东。孙策的军队主力都是北方人,这批军事移民成为东吴建国的核心力量。由于东汉末年中原陷于战乱,而江东由于长江天险尚能偏安一隅,所以很多江北的小地主、普通百姓也逃到江东。
东汉末、三国初,这批军事移民和北方难民,成为“太伯奔吴”之后,第二批成规模的北方汉人移民江苏。但汉人真正大规模迁入江苏,则发生在西晋末、东晋初的“永嘉南渡”。
二、永嘉南渡
西晋统一,结束了三国战乱的局面。但好景不长,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继位后,第二年便发生了持续十多年的“八王之乱”。大乱的后果,是北方边疆民族大举南侵,匈奴、氐人、羌人、乌桓、鲜卑越过长城,迁入华北地区,随即爆发“永嘉丧乱”,西晋灭亡。
此外,华北还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旱灾、蝗灾,导致“白骨蔽于野,百无一存”。为了躲避战乱和灾害,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大规模汉人南迁浪潮,史称“永嘉南渡”。即使是昔日繁华的长安、洛阳,在战乱、灾害、移民的夹击下,也沦为两座空城……


谭其骧在《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中指出:“永嘉之丧乱,致北方平均凡8人之中,有1人迁徙南土;迁徙之结果,遂使南朝所辖之疆域内,其民5/6为本土旧民,1/6为北方侨民是也。”
“永嘉南渡”南迁人口高达90万,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1/8,导致南方人口增加了1/6。南迁的路线可分为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西线为陕甘移民迁入湖北湖南,中线为河南移民迁入安徽,东线移民为山东、河北移民迁入江苏的长江南岸地区。三条路线中,东线的规模最大,据学者统计移民人口高达26万。
谈到江苏移民,谭其骧指出:“其中来自北方诸省者,以山东占极大多数,河北次之,河南、山西、陕西又次之,独甘肃无。而本省及安徽省境内淮南北之人,又多有侨在江南北者。至侨民麇集之地,则江南以今之江宁、镇江、武进一带为最,江北以今之江都、淮阴诸县地为最。”


江苏方言地图

由于在镇江、南京、常州西北一带,移民数量已超越当地土著数量。这些地区在东晋之前原本是纯粹的吴语区,但由于移民规模大,当时的北方官话大量涌入,导致那一带形成一种新的方言——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兼有北方官话和吴语的特征。
由于南京多次成为中国南方政权的中心,后来形成南北包容的“金陵文化”,从而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一道,共同构成江苏“吴韵汉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安史之乱后的北方移民
“永嘉南渡”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代初期,江苏境内未出现大规模移民。直到唐代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原出现长达八年的战乱状态,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南迁人口高达100万之众,规模超过了“永嘉南渡”。
“安史之乱”主战场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这里受战乱的影响最深,所以南迁的移民规模也最大。至于迁入地,与“永嘉南渡”不同,这次移民几乎涉及所有南方地区,有的远至岭南、福建,整体而言,以迁入江南、四川、江西、两湖地区为多,尤其是江南接收的移民最多,移民占当地人口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在广袤的南方地区,江南一带开发时间最早,而且此前已有大量汉人迁入,从北方可以方便地通过大运河、长江抵达,所以江南地区成为“安史之乱”移民的首选之地。《全唐文》记载:“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江南接纳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安徽的宣州、歙州和浙江绍兴。
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历来就是北人南迁的中心;而镇江恰好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很多北方移民从运河直下,迁居此地;苏州位于长江和太湖之间,当时有7.6万户,其中约1/3都是“安史之乱”后的移民。
与此前的移民相比,尽管“安史之乱”后的移民规模很大,但移民人口数量并未超越土著居民。所以和“太公奔吴”塑造了吴文化、“永嘉南渡”塑造了“六朝文化”相比,这批新移民渐渐融入了当地文化,并没有“同化”当地固有的文化习俗。
四、靖康南渡
经历唐朝末年的战乱后,中国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江苏大部先是属于吴国,后来属于南唐,而苏州一带一直属于吴越国。从五代到北宋,中国都没有出现大规模移民,但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开始,中国迎来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移民——“靖康南渡”。
这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分为三个时期:“靖康之乱”、南宋金对峙、南宋蒙元对峙。据吴松弟的《中国移民史》一书统计,“靖康之难”导致北方人口锐减1500万,除去死于战乱的,有七八百万逃往南方。根据历史文献对移民的统计:江南出现808例、江西出现215例、福建出现144例,也就是说江南(包括浙江、苏南、皖南、上海)、江西和福建接纳的移民数量最多。


北宋都城在开封,包括宋朝皇室、朝臣、贵族、军队在内的中原人,可通过黄河、大运河方便地南迁至江南一带。进入南宋后,江苏分属于两个国家:淮河以北属于金国,淮河以南属于南宋。
经历此次大移民,江南成为全国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江浙的杭州、苏州,成为全国“一线城市”,南宋开始流行谚语:“天上天堂,地上苏杭”,后来变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过,这次移民对苏南、杭州的影响不同,北方移民并未改变苏州作为吴语中心的地位,而杭州由于大量接纳开封移民,当地方言受到剧烈冲击,变得具有明显的北方官话特征,至今杭州话也比苏州话更接近普通话。
五、明清时期移民
南宋灭亡后,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但好景不长,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再度出现。韩山童、张士诚、方国珍、徐寿辉、朱元璋、明玉珍率领的农民起义,互相攻伐,导致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损失。
尤其是中原和四川一带,地处战乱的核心地带,战乱之后变得荒无人烟,于是明朝官方组织大规模人口迁移:北有“大槐树”移民,南有“江西填湖广”,从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山西、江西向周边省份移民。在江苏一带,也组织了从江南向苏北的大型移民,至今仍有很多苏北人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


苏州阊门
很多苏北人称睡觉为“上虎丘”,称做梦为“上苏州”,这种奇特的现象,和六百年前的那场移民有扯不断的关系。明朝建立后,苏北受战乱影响,人口锐减,而江南百姓曾支持过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朱元璋为了报复,把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的40万人强行迁往苏北。
“一敬天地,二敬祖先,三敬阊门故乡!”苏北人从未停止过到苏州阊门寻根问祖。其实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苏州阊门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这些移民来自苏南、浙北、徽州、赣北……从苏州迁徙去苏北,从阊门进入大运河是最佳路线。
进入清朝之后,中国出现了“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但与江苏关系不大。对江苏影响较大的移民,是太平天国运动。


由于苏南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地区,所以人口损失也居全国首位。李鸿章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对苏南进行考察:
“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想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十里无居民者。有破壁颓垣,孤嫠弱息,百存一二,皆面无人色,呻吟垂毙……”
运动结束后,一部分避难异乡的流亡者回到苏南,但由于损失人口过多,地广人稀,很多良田沦为无主之田。于是苏南尤其是靠西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地方政府大力招募苏北农民前来开荒,把无主之田招人认垦。光是苏北的移民还远远不够,又从湖北、河南、安徽招徕大量移民进入苏南。太平天国之后,苏南接纳的移民数量达到100多万。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经验值规则

我爱卡APP

扫码下载 随时看帖

猜你喜欢

推荐信用卡最快一天批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