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最早在2008年,作为比特币的交易信息数据库(相当于数字货币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由中本聪提出。
作为密码学方式保证的链式数据结构,区块链在金融、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拓展应用,被认为是互联网最重要的一次底层迭代,是信息社会价值传递的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十亿年前无法想像的规模的信息生成和交换的世界里。信息经过处理后,随时可供消费者使用。在信息在容易获得的媒介中呈指数级增长的世界,其可靠性至关重要。
目前,为了使信息可靠,便于交易,我们依靠大量的中介机构对信息进行认证,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信任”,比如银行对金融交易的认证。这些信任中介对我们运作的方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讽刺的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是所有中间商都靠得住。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安全地存储跨多个系统的信息,通过创建可信赖的“真相”来源,实现所谓的“信任中介机构”的中介,从而实现点对点交易。凭借安全的分布式存储进行验证,带来了建立信任的范式转变,从而带来深远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的关键创新之处在于它允许其参与者通过互联网传输资产,而不需要集中的第三方。 2008年,次贷危机降低了人们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信任度,区块链技术被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开发成为比特币(一种数字加密货币)背后的基础技术。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创造虚拟货币,但由于“双重支出”问题(即一种货币等数字资产可能花费两次的风险),这些尝试失败了。现在消除双重花费的主流解决方案是引入银行这类“信托中介”,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望根本解决双重支出问题,且这一概念可以扩展到非货币相关领域,拥有颠覆眼下所有对信息可信度有要求的交易形式的潜力。
下图描绘了区块链技术如何解决当今信息相关交易的问题(左侧的框表示关键问题,如信托中介、交易数据印记、维护数据完整的效率、信息安全、数据垄断;右侧的框表示区块链解决方案,如去中心化、信息共享与部分加密、错误可审查、密码学保证数据安全、数据存储在民主网络)。
区块链网络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基于授权参与者的私人网络。
公私区块链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一种是在分散的开放环境中运行的,在这个环境中,加入网络的人数不受限制;另一种在被控的实体范围内运行。好比互联网和内联网的区别。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封闭网络(如家庭网络)和开放网络(如互联网)的动态应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在于,如何激励“节点”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这里的主要想法是,在公共区块链中,共识机制是奖励每个参与者维持网络的一部分;在私人区块链中,不存在创造这种激励的需求。真正透明的公共账本的民主性可能并不适用于组织或企业网络。普遍的共识是,虽然公共区块链能很好的用于某些应用程序(例如基于加密货币的交易),但想要将其用作为企业解决方案实现更大应用,只有私有区块链生态系统下,结合更强的监管控制,才可能实现。需要指出的是,这项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公有与私有区块链网络的抉择最终会被一个综合生态系统所解决,即许多私有区块链通过公共分布式网络实现交互,类似专用网络(受防火墙保护)与互联网的交互。 |
|